煙廠用CGTZF30風冷冷風型管道調溫除濕機來源:杭州井泉環??萍加邢薰?/span>作者:井泉網址:http://www.hzjjqhbkj.com瀏覽數:1次
《十五年老工程師眼中的CGTZF30:煙廠除濕機的"定海神針" 記得2013年那個梅雨季,車間濕度計指針突然像發瘋似的往右擺,剛拆包的煙葉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暗。廠長抄起對講機喊我時,那批高端卷煙的原料已經泛出霉斑——就那一夜,廠里損失了夠買三臺除濕機的錢。打那以后,我對除濕設備的挑選就格外較真。今天要說的這臺CGTZF30風冷冷風型管道調溫除濕機(名字是長了點,我們習慣叫它"老鐵30"),算是近五年我用過的設備里最讓人省心的伙計。 煙廠的環境比大姑娘還嬌氣 剛入行時師傅說:"煙葉這玩意兒,濕度高點兒就發霉,低點兒又碎成渣。"儲存庫要維持在65%±3%RH,卷包車間更苛刻,溫度22℃±1℃還得配著60%RH的濕度。早些年用傳統冷凝式除濕機,遇到回南天就像讓小學生做高數題——根本扛不住。而老鐵30的變頻壓縮機配合風冷系統(說白了就是靠空氣散熱,不用接冷卻水),在35℃環境溫度下仍能保持12L/h的除濕量。去年夏天最熱那周,我特意蹲在機房記錄數據,連續運轉72小時性能曲線愣是沒飄移。 三個讓我豎起拇指的設計 首先是它的"三段式"濕度調控。普通機器像粗漢子干活,要么全開要么全關。老鐵30卻能根據管道傳感器數據,自動在降溫除濕、調溫除濕、單純通風三種模式間切換。去年在遵義煙廠調試時,他們的薄片車間晝夜溫差大,設備自己就切換了27次模式——當時我們團隊的小伙子還以為是系統故障,扒開控制柜才發現是智能算法的功勞。 第二是換熱器的"斜插式"布局。傳統設備清理翅片要拆半邊外殼,這設計卻像拉開書柜抽屜,十分鐘就能完成除塵。記得有次碰上煙末堵塞,我邊掏邊吐槽:"早十年的機器要是這么容易維護,我也不會練就這手蘭花指功夫了。" 最驚艷的是±0.5℃的控溫精度。卷煙紙輸送帶對溫度敏感得像老寒腿,以前總要備兩臺設備輪換除濕。用上老鐵30后,我們做了個對比測試:在同等負荷下,它比舊設備省電18%,濕度波動范圍還縮小了40%。廠家給的參數寫著"適用面積150㎡",實際在昆明煙廠用到180㎡的發酵室也沒掉鏈子。 那個讓我失眠的調試夜 當然也有栽跟頭的時候。前年在亳州安裝時,當地水質硬得像石頭,三天就把加濕器的陶瓷霧化片堵死了。你猜怎么著?我和廠家工程師連夜改方案,把進水口加裝了兩級過濾器,又調整了PID參數讓設備提前15分鐘預判濕度變化。后來這套應急方案還被寫進了他們的新版說明書。說實話,這種能跟用戶一起改進的廠家,現在真不多了。 選購時容易踩的兩個坑 干了十五年,見過太多人買設備只看價格和除濕量。第一個要盯緊的是"濕度均勻度"——有些機器表顯濕度達標,但車間角落能差出10%RH。我們做過測試,老鐵30在40米長的管道末端,濕度偏差不超過3%RH,這得益于它的雙離心風機設計。 第二個常被忽略的是"化霜邏輯"。普通設備定時化霜白白浪費能源,老鐵30會根據冷凝器實際結霜情況啟動,這個設計讓我想起以前手動除霜的狼狽樣。不過要是能再改進下冷凝水排水管的防霉設計就更完美了,現在每季度還得人工沖洗一次。 寫在最后 從燒煤的老式烘房到現在的智能除濕系統,我這一雙手摸過的設備比抽過的煙還多。CGTZF30未必是參數最漂亮的,但就像車間老師傅們常說的:"穩,才是硬道理。"聽說新一代設備要加入AI預測功能,不知道能不能學會咱們老煙槍對濕度的那種"肌肉記憶"。等退休前,真想再帶批徒弟,把這些年跟機器斗智斗勇的經驗傳下去......
|